lenpert 发表于 2008-12-9 14:19:20

设计必须首先考虑用户及场景-短时记忆能力

以下的生活经验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当你把自己的手机号码通过口头方式告诉朋友或同事时,你通常会把号码中的数字以三个、四个或五个一组的方式来念出来,没有人会毫无停顿地一口气把11个数字连续念出来,因为你知道听的人一下子很难记住这么多的数字。
以上现象所反映的就是人类的短时记忆局限性。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GeorgeA.Miller)教授发表了一篇名为《神奇的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的论文,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
通俗地说,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只能记住大约7个左右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信息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信息单元,而是对人们来说有意义的信息单元。例如,对于会英语的人来说,international这个单词中尽管有13个字母,但是由于它在英语中是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因而他可以完全记住这13个字母;而对于不懂英语单词、只认识26个字母的人来说,想要在看一遍这13个字母后就记住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产品的界面设计应该如何设计,以克服这个人类自身固有的认知方面的局限性呢?文章开头的有关手机号码的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即将较长的多个无意义的信息单元序列分割为一些小的部分,每个部分中包含小于7个或更少的信息,以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
下面举正反两个界面设计方面的例子:
1 有关网上银行登录界面的设计
大部分银行卡的卡号是16位数字或更长,因此印制在卡上时都是按照4个数字为一组进行了分割。这样的设计很好。如下面的招商银行的银行卡:
http://www.kuqin.com/upimg/allimg/070915/0030370.jpg
不过前两天,我拿到了一张交通银行发行的太平洋北京住房公积金联名卡(这种卡能够实时查询住房公积金缴存状况),如下图所示。该卡的卡号有19位数字,不过在卡面上显示时只分成了两组,其中第二组长达13位数字。这显然是一种设计上的倒退。
http://www.kuqin.com/upimg/allimg/070915/0030371.jpg
另一方面,现在各主要商业银行都推出了网上银行,然而在这些网上银行的登录界面设计中,要求用户输入银行卡号或银行帐号的输入栏却都存在一个问题:用户输入的帐号中的数字在显示时都连在了一起,而不是像银行卡上那样以四个数字为一组来显示,这就导致了由短时记忆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问题。当用户输入完毕并把输入的帐号和卡上的帐号进行对比检查时,由于用户无法一次记住很长的数字串,他只能像卡上的分组那样,每次从屏幕上读取四个号码来和卡上的号码对比。然而,由于屏幕上显示的号码是连在一起的,用户因而很难准确地通过目测来找出下一个四位数字的位置,很可能需要借助于手指、笔或其他物体来在屏幕上帮助定位。对于视力不好的人或老年人来说,这个问题更严重。
下面两个屏幕截图显示的分别是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网上银行登录界面:

http://www.kuqin.com/upimg/allimg/070915/0030372.jpg
https://mybank.icbc.com.cn/icbc/perbank/index.jsp
http://www.kuqin.com/upimg/allimg/070915/0030373.jpg
https://pbank.95559.com.cn/personbank/common_logon.jsp

第二个例子,软件的序列号输入界面
相比于网上银行的帐号输入界面,软件在安装时要求用户输入序列号的界面设计就做得很好。如下图所示,输入部分被分成了多个小的输入框,每个输入框中只能输入较少的一组字符(4个、5个或6个),而且一般软件在销售时所提供的序列号也是以一定的分组方式来显示的。这就使得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把输入的字符和所提供的序列号进行对比和检查。

http://www.kuqin.com/upimg/allimg/070915/0030374.jpg

最后,你可以做一下下面的小测验,看看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如何?

读一遍下面的随机字母:
HJMROSFLBTWSKDFJSJFQUIQWEU
然后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看到的字母,看看你能记住几个。呵呵

test0755 发表于 2008-12-9 18:10:43

ang01 发表于 2008-12-10 10:14:02

oldcounter 发表于 2008-12-10 10:28:32

xxg0459 发表于 2008-12-11 20:22:35

这是什么东西,好象不是ERP的饿东西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设计必须首先考虑用户及场景-短时记忆能力